编辑:青鸾传媒 来源:微商品牌网
一家主打日式风味的餐厅,如果菜单上没有“ ”,那似乎是缺了灵魂。
图片由豆包AI生成 提示词:牛
低至十几元,贵至大几千,从平价快餐到高端怀石料理,几乎所有日式餐饮店都有各种“ ”。
图源:大众点评
连锁餐厅吉野家、食其家,正是以“牛 ”作为招牌单品。
图源:吉野家官方网站
“ ”在日式餐饮中的出现频率之高,也让不少店家干脆将“ ”融入店名,生怕顾客忽略这一招牌菜品。
图源:大众点评
“ 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为什么日料店都卖“ ”?
“ ”的前世今生
日料店之所以常常出现“ ”字,因为它本身就是“日式盖饭”的意思。日料店中的牛肉 、鳗鱼 等,其实就是日式牛肉盖饭、日式鳗鱼饭。
根据《语源由来辞典》(日本),“ ”是比盛食物的碗更深的陶制钵,也表示另外放进 钵的饭菜。在日语中,“ ”读作“どんぶり”(donburi),关于这一读音的来源,存在两种主流说法。
一说这与泰国渊源颇深。在曼谷王朝之前,泰国处于吞武里(Thonburi)王国时代,当时向日本出口了大量瓷器,这些瓷器被用作盛装盖浇饭的容器,因“吞武里”的谐音,盖浇饭被叫成Thonburi饭,后被传为donburi。
另一说认为这一读音源于江户时代。1827年出版的《江户 物独案内》记载,当时出现了一类叫“ (けんどん)屋”的餐馆,提供大碗盛装的盖浇食物。店内用来盛放食物的容器被称作“ 振り ”。由于“ (donburi)”的读音和“ 振り(donburi)”完全一致,所以“ ”就代替了“ 振り”,“ ”字被省略,这种碗也就被称为“ ”(donburibachi)。进一步地,将米饭和菜放入同一“ ”中的料理形式,又可以简称为“ ”。
图源:吉野家官网
后来,人们又对“ ”的读音进行了简化――省略了ぶり(buri),只保留了どん(don)的音节。
就这样,经过一系列的简化,“ ”(donburi)字就用来表示“盖浇饭”了,其读音也成了don。
由此可见,人们熟悉的读音“ ”(dòng),其实是因为与日语どん(don)发音相似。那么,“ ”只有“dòng”这一个读音吗?
“ ”到底该怎么读?
这需要追溯其文字本源。
事实上,“ ”并非是来自日本的外来词,它源自于中国的古汉字。
在中国文字历史上,“ ”很早就已出现,是“井”的古字。《说文解字》《广韵》《正字通》中也佐证了在这一点:“ ”的读音为jǐng,同“井”。
图源: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社
但随着“井”的普及,“ ”作为“水井”的意义被剥夺,也就出现了新的变化。
宋朝的音韵学著作《集韵・感韵》中记载,“ ”表示东西投到井里的声音,或者罕见姓氏,并只有“dǎn”一个读音。
在中国各地的方言中,“ ”也保留有其他的音义形式,比如,温州话读作“tang”,表示凹陷;东北方言念“der”,用来形容某人差劲。
既然“ ”在汉语中有古字,也有古音,那我们究竟该怎么读?
当前主流的读音是“dòng”(也有读“dōng”的),这一现象背后存在语言传播与商业策略的双重因素。
一方面,“ ”在现代汉语中鲜少使用,其生僻性给人们创造了“规定发音”的空间。
“ ”其实有很多种命名的方式,以吉野家为代表的日本企业,在将其带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,显然经过仔细考量。他们既没有将“ ”作为“碗”的意思翻译出来(如碗状牛肉盖饭),也没有进行本土化的音译(如“牛唐”),而是直接用了“ ”字。
读音上也自然保留了“ ”的日语发音どん(don)。例如,食其家在早期就设计了“NIUDONG”的标志来强化这一读音,如今其官网页面上也标记了拼音“dōng”。
图源:食其家官方网站
另一方面,生僻字“ ”与陌生化读音“dong”的结合,营造出一种陌生、高端的消费认知。这是商品命名的“陌生化”法则,陌生的产品名让消费者认为“ ”是一种全新的东西,从而增加购买意愿,这也使得“ ”与普通“盖浇饭”在价格上拉开了差距。
1992年3月,中国内地的首家吉野家在北京王府井开业。一碗牛肉饭售价约为6块5,相对于当时的物价而言,显然不是一笔小数目。即便如此,“ ”所带来的新鲜感还是吸引了不少消费者,该店在开业初期曾一度创下日销2000碗牛肉饭的纪录。
不过把“ ”读作“dòng”也不能全部归结为企业的营销伎俩,语言文字本身也有其规律。
中国对于外来词的本土化通常遵循音义适配原则:或意译,或音译,或二者兼有。
对于“ ”而言,因其字形与汉语古字重合,其意译的空间被大大压缩,无法准确传递“碗”的意义。从音译的角度来看,仅就作为盖饭的“ ”而言,读作“dòng”相对更容易被大众接受。
当然,这一读音也不乏争议。不过,实际生活中人们也没有都读“dòng”,读“jǐng”等发音的大有人在,工作人员们也早已练就了“不管你读什么,都能识别出指的是 ”的本领。
而且,更细究起来,“dòng”这一发音也不完全正确。虽然中文和日文中“ ”的表意功能千差万别,但“ ”作为汉语古字,应遵循《辞海》中解释,读为“dǎn”。教育部2005年发布的《日本汉字的汉语读音规范(草案)》,也将“ ”普通话读音定为“dǎn”。
图源: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
然而,我们也无法否认,语言实践有时会和规范有所出入。在“ ”伴随日式餐饮被更多人认识时,“dong”这一读音也因高频使用得到了人们的认可。
2019年出版的《新华外来词词典》,就将 的“dōng”读音收录其中。
图源:史有为.(2019).新华外来词词典.商务印书馆.
无论是“dǎn”“dòng”“jǐng”,还是方言中的“der”“tang”,“ ”的多样读音展现出语言文化的生命力。
下次当我们想要点上一碗“ ”时,不妨大声说出它的名字,或者直接称呼其为“盖饭”。将“ ”视为一扇窗口,透过它,看见的不仅是语言演变的奥秘,更是文明对话的魅力。
参考文献:
[1]杨文山.(2022).西周匍雁 与邢公簋的再研究――兼评袁广阔等以铭文“ ”定王臣说. 文物春秋,(6),32-36.
[2]徐寅.(2014).试论日源词的新特征――对“ ”之考察.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32(2),123-127,161.
[3]陈谦.(2012).解读无锡地名的水文化内涵. 文教资料,(34),130-131.
[4] 野亮一.(2021). :日本五大 生 辛.台湾商务印书馆.
[5]原田信男.(2011).日本料理的社会史:和食与日本文化论.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.
[6]苏静.(2015).知日・和制汉语.中信出版社.
作者:敏敏 如意
编辑:田纳西